袁振国: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

作者:发布时间:2016-07-18

       2016715日上午九点,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中北校区思群堂为教育博士、在职教育硕士及上海规培教育硕士作了题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的讲座。讲座由教育专业学位管理中心主任陈果良主持。

袁振国教授围绕“核心素养”概念,主要讨论了两大问题:一、关于核心素养的几个基本问题;二、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整场讲座历时两小时,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认真听取,积极做笔记,获益良多。

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作题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讲座

第一部分,关于核心素养的几个基本问题,袁教授主要分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核心素养受到高度关注;何为核心素养;长远的历史与短暂的现在。首先袁教授解释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概念在各国有不同的说法,美国叫key skills核心技能,欧洲叫competence胜任力,但不管是什么概念,都表达了一个共同思想,即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人已经过时,面对未来的挑战要有新思路、新战略。

袁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加速发展。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工具的发明,袁教授认为人类发展史上有四次重大的工具发明和创新,分别是石器、漆器、科学技术及网络,因此社会在加速发展。而教育则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具有滞后性和延迟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绝大多数人要在接受十几年的教育后才逐步走向社会,因此如何保证现在培养的人能在十几年后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并受益其中,这是对当今教育最大的挑战。他指出虽然教师在各行业中算是最有知识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很容易成为最保守的群体,因为教师面对的往往是千年不变的普遍真理,很有可能对世界的变化不敏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故步自封,这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是未来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过去,社会发展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预测二三十年后发生的事情。但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增长速度、技术更新速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岗位,也会淘汰许多旧岗位。现在最热门的岗位可能三五年后就会消亡。袁教授借用杨振宁在90年代的论述:“现在谁去预测50年以后的科技,他不是个疯子就是个傻子”,说明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是什么样子,因此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让孩子适应未来不确定的世界,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当今教育从未经历的挑战,我们要想清楚未来最需要什么东西,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现在全世界各行业精英都在思考、琢磨的问题。

讲座内容精彩纷呈

何为核心素养?袁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重要品质和关键技能。“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虽然是新的,但是关于“核心素养”的思想不是今天才有的,它有一个长远的过去。袁教授从社会需要、历史文化及个体心理等三个角度对“核心素养”展开了分析。

从社会需要角度看,袁教授结合中国古代的六艺、知行理论及西方的三艺、新三艺、凯洛夫、斯宾塞等教育理论,运用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与《广陵散》、王阳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等教育家的典故,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社会需要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分为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两个维度。永恒主义者认为虽然人类的文明、文化、知识丰富多样,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但有些东西是确定不变的,具有永恒价值。要素主义者认为教学应该教授那些人类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些精华存在于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当中。

从个体心理角度看,袁教授重点分析了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理论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杜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心理逻辑”的概念和“教育无目的”论。教育要以孩子活动为中心,让孩子在“做中学”。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由不同结构组成且相互独立,他将人的智能结构分成七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同学们积极听取报告,认真做好笔记

第二部分,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袁教授认为影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为:创新经济成为主导经济;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网络化迅速普及。他运用了许多现实案例,并结合自身经历,鲜活具体地阐释了这三大要素,最后提出创新能力、国际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这三大能力是当今世界最为核心的能力。

讲座结束后,进入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提问,袁教授给予了耐心的解答与交流。整个讲座内容精彩纷呈,案例鲜活,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获益匪浅,报告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现场互动交流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等,曾主持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著有《当代教育学》、《教育新理念》、《教育政策学》、《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等书目。